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广东省高新技术高级技工学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堂”。
近日,由职业能力建设处杨双华处长带队,组织师生一行深入花都区赤泥镇竹洞村,
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生态文明调研活动,旨在学习与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绿色发展之路。
活动当日,阳光明媚,师生们带着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好奇与期待,
踏上了前往竹洞村的旅程。竹洞村,作为广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典范,
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显著的生态治理成效,成为了本次调研的首选之地。
近几年,竹洞村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以发展精品盆景产业为先导,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为依托,
以竹洞湖与黄风铃花等为主打的四季花湖,以洪熙官文化为重点的传统文化传承,以粤菜师傅工作室为载体的农村特色饮食,
以麦客花客等民宿为领头的精品民宿产业,打造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带。
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广东特色产业名村”、“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健康促进示范村”、“广州最美村庄”、
“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师生们首先参观了村史馆和洪熙官纪念馆,深切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两处参访下来,不仅对竹洞村的历史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更被洪熙官身上体现的中华武术精神深深感染。
这种精神,与当今乡村振兴中强调的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谋而合。竹洞村通过保护和活化这些文化资源,
不仅让历史得以延续,也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乡村的全面发展增添了独特的人文色彩和精神动力。
随后,一行人漫步于竹洞湖边的环湖绿道,沿着环湖绿道行走,目之所及,绿树红花,盆景逸翠,水鸭、白穹嬉戏。
夕阳西下,微风徐来,竹洞湖呈现出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好画面。
可谁能想到眼前美妙绝伦的竹洞湖,其前身为一个废弃的采石矿坑。上世纪80年代“,炮声连绵,烟尘滚滚,乱石横飞”的采石场景一度在竹洞村上演。采矿虽然带来了财富,
但严重的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随之而来。伴随着机器的轰鸣,矿坑不断扩大深入,
一个面积超过200亩纵深超过100米的“竹洞深渊”渐渐形成。而后,繁华散尽,喧嚣静寂,
唯有喷涌而出的地下污水与附近民居裂开的墙壁诉说着过往的那段历史.....
如今,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经过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碧水荡濛、深邃缥缈的竹洞湖已经取代“竹洞深渊”。
竹洞村青山绿水的建设,配有充电桩的停车场、宽阔的马路、绿草如茵的公园,当地村民表示以前想出去,
现在每个周末都想回来,感觉很舒服,很幸福。
村民朴实的表达反馈了竹洞村从一个杂乱差的乡村到生态宜居示范村的华丽转身过程,体会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活动中,师生们还特别安排了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大家围绕竹洞村的生态文明实践、
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学生们积极提问,展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表示他们第一次感受到“课本知识”的现实化,比较抽象的理论在这一刻得到具象化,
深刻的感受到了习主席建设美丽中国政策下乡村振兴的缩影,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模式。
更让人欣喜的是有学生在探寻后,对竹洞村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例如开发竹洞湖的水上项目、利用周末的音乐喷泉开展年轻人喜欢的音乐节、湖边可以开展露营等项目。
学生从自己的观察、探寻的角度去理解,去开拓自己的思路,这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最宝贵的课堂效果,就是学生自己认知的生成。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堂”,不仅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更激发了他们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学生们纷纷表示,
要将这次调研的所见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具备高技能、高素质、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技术人才,
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走进竹洞村的实践教学,广东省高新技术高级技工学校成功地将思政教育融入现实,
让“行走的思政课堂”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宝贵经验。
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更多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构建生态文明、促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